1. 行业前瞻
在数字化浪潮与智能技术驱动下,播音与主持行业正经历颠覆性革新。AI语音合成、虚拟主播、智能交互系统等技术重塑内容生产模式,推动声音价值从传统媒体向多场景渗透。短视频、直播电商、知识付费、元宇宙社交等新兴业态爆发,对具备专业播音技能与新媒体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播音主持能力突破行业边界,成为各领域传播链条的核心竞争力。毕业生不仅可深耕广电媒体、网络平台担任主持人、有声书主播、直播运营官,更可赋能企业品牌传播、教育领域、政务新媒体及智能服务行业。
2. 专业概览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办于2005年,是河南省最早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之一,一级学科为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代码130309,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立足行业的发展变化,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强化数字化传播技能,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开设“网络主播”“非媒体主持”“解说和配音”三个特色方向。采用“小课”一对一训练和“小学期”教学实践模式,与河南日报、顶端新闻等30余家媒体合作,和多家新媒体公司进行课程共建,推进项目式教学,让学生深入一线实战。学生多次在齐越朗诵节、海峡两岸主持人大赛等赛事中获奖,专业师资团队中包含河南广电知名主持人、制片人等业界导师,保障教学与行业需求无缝衔
3. 核心课程
(1)一年级:全面夯实专业基础
核心课程包括《播音主持艺术概论》、《普通话语音》、《口语传播发声》等。课程群以普通话标准和美化声音为培养核心,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播音学的源流及其理论体系的基本理念基础上,学习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和科学的发声方法,从而切实夯实专业基本功。
(2)二年级:有效提升语言表达
核心课程包括《播音创作基础》、《即兴口语表达》等。课程群以有声语言表达为核心,通过有稿播音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播音创作的正确路径、基本规律、稿件准备方法,以及情感调动与表达的技巧。同时,课程注重提升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与应用技巧,培养其逻辑思维理解能力、话语表达魅力、形式创造力、审美洞察力、思想穿透力、语言说服力及实践应用能力,以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和主持人岗位的需求。
(3)三年级:精准定位就业方向
核心课程包括《直播带货实训》、《商务主持》《电竞解说》等,课程群以就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共建等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河南省内多家一线媒体、优质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共建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及师资互聘,将行业一线需求融入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实用技能,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
4.小学期特色课程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紧密贴合社会热点趋势,根据不同年级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灵活安排课程,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小学期课程计划,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岗位适应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一年级主要致力于基础技能的巩固,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加强基本功训练,从而提高专业素养;二年级则结合当前网络短剧行业的发展趋势,构建“剧本工坊-拍摄实验室-营销战场”三大模块;三年级则将小学期实践与热门直播行业相结合,带领学生直接走进一线媒体和头部企业进行实战实习,助力学生就业。
5.师资团队概况
本专业构建"专兼结合、双师协同"的复合型师资矩阵,教师团队由学界专家、业界导师、资深媒体人等构成,学界专家深耕理论业界导师的实战赋能,不仅打通了学界与业界的双向通道,更以鲜活的传媒经验反哺教学,使课程体系始终与行业前沿保持同频共振。
学科带头人郭奇教授曾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教学名师,国家公务员考试评卷组长,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新闻评论员,郑州智联人才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专家王泽远教授为高级编辑,资深媒体人,曾任大河报农村版总编辑,荣获河南省第四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6.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
本以行业标准与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技术赋能艺术、创意驱动传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理论筑基-技能强化-创新实践”三维育人模式,培养兼具人文底蕴与科技素养的全媒化视听艺术人才。
(1)多维课程体系:夯实专业基础,引领行业前沿
依托《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现场报道》等省级一流课程,开设文旅元宇宙3D建模、AIGC影视创作等前沿课程,系统提升学生播音主持、有声表达、解说配音、文案创意及融媒体传播等核心能力。
(2)实践育人闭环:赛创融合强实战,成果转化树品牌
创新实施“创作展演-赛事锤炼-项目孵化”闭环培养,依托品牌活动“铸音”及原创话剧《常青》等思政美育平台,近三年指导学生斩获“青春之声”全国特等奖、齐越朗诵艺术节优秀作品奖、全国高校体育解说大赛十强等国家级奖项40余项。
(3)深度产教融合:搭建协同平台,驱动技术创新
建有智能影像产业学院及河南省文旅大数据规划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融媒体AI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科研平台,与省市级融媒体中心、河南昇阳跨境电商产业园等30余家单位共建实训基地,形成“教学-研发-服务”一体化生态。聚焦影视科技前沿,率先开展虚拟制片、AI内容生成等技术创新,在乡村振兴数字内容生产、文旅元宇宙开发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7.学生发展
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总体思路。推动学生通过专业学科竞赛,提升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
近年来,本专业学子在国家级、省级专业竞赛中表现卓越,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学生先后在齐越朗诵艺术节、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全国性赛事中斩获佳绩,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斩获多项重量级奖项,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人数保持在20-30人次,省级获奖人次超百人,成果丰硕。
本专业毕业生在职业发展路径中呈现多元化特色。多数学生依托语言艺术专长融入传媒行业,既有在主流媒体平台从事播音主持、新闻采编等传统岗位的实践者,也有在新兴领域担任网络视听内容制作、电竞赛事解说、有声读物创作等创新角色的开拓者。部分毕业生进入文化教育机构或企事业单位,承担品牌宣推、语言培训、活动策划等复合型工作,展现出专业素养的延展性。